长安大学党委统战部
  学校首页      信息门户
建言献策——开展生态地质环境研究 强化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科技支撑
开展生态地质环境研究 强化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科技支撑
建言献策  2022-09-05 15:14


长安大学地质工程与测绘学院  李振洪

 

当前,黄河流域存在生态环境脆弱、地质灾害频发、水文水资源匮乏等突出问题,其深层次原因是整个流域的地质环境规律不明,水文-生态响应规律不清,灾害深层机理认知不够,资源调控利用不合理。因此,我们必须尽快开展黄河流域生态地质环境研究,重点解决复杂地质-地表-气候-人类活动耦合过程下的生态地质环境效应与人地协调的重要科学问题,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开展黄河流域生态地质环境研究的重要意义

生态地质环境指的是生态结构、功能、过程和格局形成的地质背景、机理与环境效应及其相互作用系统。生态地质环境问题,表象在水、土、气,根子在地质。黄河流域生态地质环境研究的重要性突出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黄河流域地质地表过程复杂多变,大型滑坡、泥石流、洪涝等重大灾害频发,严重威胁人居安全和社会稳定;流域生态水文环境异常脆弱,生态环境退化和水资源紧缺,严重影响黄河流域连接西北高原与东部渤海的重要生态廊道作用;流域人类活动与生态地质环境互馈复杂,人地失调矛盾十分突出,严重制约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目前相关问题机理研究还十分欠缺,亟待开展系统科技攻关,形成流域地质安全、水安全、生态安全、工程安全与人居安全等保障体系。

二是占领国际学术前沿高地。黄河流域的研究与世界其它典型流域研究成果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其关键科学问题如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三大地质地貌单元如何相互关联、地质-地表-气候等多过程如何互馈影响、水-土-气-生等多圈层如何相互作用等,都是学术前沿的重点和难点,一旦取得原创突破,将会产生颠覆性创新认识,抢占国际流域生态地质环境研究制高点,并催生一系列国际顶尖学术成果。

三是推动核心关键技术突破。随着大数据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黄河流域生态地质环境研究正在由单一化、小尺度向多学科交叉、大尺度、宏观系统转变。顶层规划设计将统筹陕西乃至全国科技资源优势,创新流域生态地质环境领域前沿科学问题研究的科技合作范式,通过积极的人才引育、广泛的国际交流合作和深度的学科交叉融合,促进关键卡脖子技术的持续合力攻关。

二、开展黄河流域生态地质环境研究的主要任务

本着“高起点、高目标、重融合、提能力”的原则,重点开展以下研究任务并实现相应科学目标。

一是创新生态地质环境理论体系。揭示黄河流域地质-地表-气候联动成灾过程与机制,诠释水-土-气-生相互作用驱动流域生态环境变化动力学机制,破解黄河流域重大灾害区域模式、动力学机制、灾害链生以及灾害与生态互馈效应,从而建立生态地质环境学科体系,阐明地质灾害与生态环境互馈机制,构建黄河流域人河协调科学模式。

二是创新生态地质环境监测预警、韧性防控技术体系。围绕系统化、定量化、可预测、可预警、可管控目标,构建生态损害与重大灾害早期识别、监测预警关键技术,创新生态韧性修复关键技术,搭建黄河流域地学大数据集成示范平台与关键应用技术体系。

三是引领黄河流域生态地质环境科学研究,支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创新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技术体系,构建具有引领性、开创性、原创性的生态地质环境建设理论、方法与大科学装置,保障国家资源安全、地质安全和生态安全,为全球流域生态治理提供中国方案,最终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范式。

三、陕西开展黄河流域生态地质环境研究的有利条件

一方面,地域优势突出。陕西位于黄河中游枢纽地段和黄土高原主要区域,是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与高质量发展矛盾最为突出的区域,区域内水资源、水环境问题最为突出、地质灾害最为发育、生态环境最为脆弱、人类工程与资源开发活动最为强烈,可以说是开展黄河流域生态地质环境研究的天然试验场。

另一方面,学科基础深厚。陕西聚集了众多地学环境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学科门类齐全,积累丰富且长期引领着黄河流域的科学研究。因此,依托陕西地域优势和学科基础开展黄河流域生态地质环境研究,必将创新黄河流域生态地质环境研究的理论体系和关键技术体系,进而将陕西打造成一个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引领全国的黄河流域生态地质环境研究中心、先进技术开发与成果转化推广的重要基地,同时也必将形成流域地学环境研究国际创新平台、黄河流域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基地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智库。


李振洪

长安大学二级教授,测绘科学与技术学科带头人,地质工程与测绘学院院长,西部矿产资源与地质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陕西省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国家自然基金委川藏铁路重大专项项目首席科学家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项目首席科学家。长期从事地质灾害和环境变化监测方面应用研究,目前致力于“安全川藏”和“智慧黄河”方面的研究。




版权所有©长安大学党委统战部 地址:西安市未央区尚苑路长安大学北校区 邮编:710018 电话:029-61105141 工作邮箱:tongzhan@chd.edu.cn